首先,我们要明白一点:无论是血尿还是蛋白尿,都是肾脏受损的信号。肾小球就像人体的“血液过滤器”,正常情况下,它会把代谢废物滤出,同时保留红细胞、蛋白质等重要成分。一旦这个“筛子”受损,红细胞和蛋白质就会漏入尿中,形成血尿或蛋白尿。
听起来都很严重?但它们在临床意义和预后判断上的“分量”却大不相同。
四个关键事实,揭示蛋白尿为何更“可怕”
1. 单纯血尿,往往无需治疗
临床上有一种情况叫“孤立性血尿”——即只有血尿,没有蛋白尿、没有高血压、肾功能正常。常见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或薄基底膜肾病(一种良性家族性肾病)。这类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,只需定期随访即可。
换句话说,单纯的血尿并不一定代表病情严重。
2. 蛋白尿是评估肾病严重程度的“金标准”**
尿蛋白定量直接反映肾小球损伤的程度。一般认为:
尿蛋白 ≥ 0.15克/天:即为异常;
≥ 1克/天:提示肾小球病变较明显;
≥ 3.5克/天:可诊断为肾病综合征,往往需要积极干预。
@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广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2912号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