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看大便形态:是否“冲不净”
正常大便应为成形的黄色香蕉状。若发现大便颜色偏青或褐,质地黏腻,容易粘在马桶壁上,冲一次冲不干净,或擦屁股时反复擦拭仍觉不净,这便是典型的“湿滞肠道”表现。
三、看舌苔变化:是否“厚腻如苔”
中医讲“舌为脾之外候”。健康舌象应为淡红润泽。若观察到:
舌苔白厚滑腻:提示寒湿内盛;
舌苔黄厚腻:多为湿热蕴结;
舌红少苔或无苔:则可能是湿久化热,伤及阴液。
四、看饮食反应:是否“吃不下、吃不香”
到了饭点却毫无饥饿感,稍吃一点就饱胀不适,甚至伴有胃脘胀闷、恶心嗳气、口泛酸水,或口中常有甜腻、酸苦之感,这正是脾胃被湿邪困住,运化失司的典型信号。
五、看体表征象:是否“油光满面、潮湿异常”
湿邪外泛,常表现为:
头发易出油;
面部油亮、长痘生疮;
皮肤瘙痒、起水疱;
睡觉流口水;
会阴部潮湿不适。
这些看似“小问题”,实则是湿气内蕴的外在体现。
湿气重不可怕,四招科学祛湿助你清爽过夏
湿气虽顽固,但并非无计可施。彭文波医生强调,祛湿需从饮食、起居、情志、运动四方面综合调理,方能标本兼治。
1. 饮食调养:健脾利湿,清淡为本
脾胃是祛湿的“主战场”。应避免甜腻、辛辣、油腻及生冷食物(如冰饮、冷食),以免加重脾胃负担,滋生内湿。
✅ 推荐食材:
健脾利湿类: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扁豆、薏苡仁;
清热利水类:冬瓜、西瓜、绿豆、赤小豆。
这些食物既能健运脾胃,又能促进水湿代谢,适合日常煮粥、煲汤食用。
2. 芳香化湿:天然香气驱浊气
中医有“芳香化湿”之法,利用具有挥发性香气的草本植物,帮助醒脾化浊。如藿香、佩兰、紫苏、白豆蔻等,都是经典祛湿药材。
@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广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2912号-20